雜誌簡介:
科學是什麼?是地表萬物造就出的各種現象?是探究人體結構表徵系統的學問?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模式?還是藉由觀察、進而找出的特定模式或概念?
對《科學月刊》而言,科學,是對真相的渴望。在美俄冷戰、日本也因政變而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,一群在美的臺灣留學生,日日面對、接觸著最前端的知識與新穎的技術,卻有感自身曾生活的土地所欠缺的,不只是教育,更是對科學真理的無知。遂以懷抱「科學報國」的心情創辦《科學月刊》,期望承先啟後,孕育一株名為科學的幼苗。
走在世界前端、傳播歷史各大科學事件,《科學月刊》帶領著臺灣科學脈絡已超過半個世紀。細數這些日子,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,更豐富了《科學月刊》的靈魂。未來,《科學月刊》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,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。
簡介
本期內容簡介
走進編輯室
就是那道光
上(2)月初知名藝人因為流感過世,不僅引發大量民眾前往接種流感疫苗,讓流感議題再次浮上檯面,也凸顯了流感併發症的危險性與致命性。然而,來勢洶洶且病程進展迅速的流感病毒並非近期才出現,其實每年冬季皆有可能引發大小規模的流行。我們應積極接種疫苗,以降低流感病毒對自身帶來的傷害。
不知道讀者是否已經讀過 2 月號的禽流感專題?雖然禽流感與人類流感感染宿主不同,但兩者皆由流感病毒引起。禽流感主要由H5N1、H7N9 等病毒造成,人類流感則以H1N1 為主。在防治、防疫部分,禽流感以禽類隔離與撲殺為主;人類流感則透過口罩、社交距離及疫苗接種等公共衛生措施來降低傳播風險。對流感議題感興趣的讀者,也可以再翻翻2 月號,或許會帶來不同的視角及啟發。
還記得2023 年國家同步輻射中心迎來30 週年的紀念嗎?在去(2024)年6月號,《科學月刊》也特別花了一些篇幅介紹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(National Synchrotron Radiation Research Center, NSRRC)的設施以及談論同步輻射技術。不過,當時編輯部在參訪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時,深感其中蘊藏的科學研究遠超過我們當時的報導範疇,篇幅之外仍有許多令人驚豔的發現。
因此,本期我們將帶領讀者進一步探索臺灣同步輻射的研究與多元應用。在這期封面故事中,我們分別從生物、化學、天文等不同領域,剖析同步輻射在其中的貢獻。像是如何透過同步輻射解析病毒結構,加速疫苗和藥物傳遞系統的開發;如何運用同步輻射解析電化學反應機制,推動材料研究;以及用同步輻射探索星際冰晶,更吸引了各國學者前仆後繼前來臺灣進行同步輻射研究。讓同步輻射,成為另類的臺灣之「光」。
走進編輯室
就是那道光
上(2)月初知名藝人因為流感過世,不僅引發大量民眾前往接種流感疫苗,讓流感議題再次浮上檯面,也凸顯了流感併發症的危險性與致命性。然而,來勢洶洶且病程進展迅速的流感病毒並非近期才出現,其實每年冬季皆有可能引發大小規模的流行。我們應積極接種疫苗,以降低流感病毒對自身帶來的傷害。
不知道讀者是否已經讀過 2 月號的禽流感專題?雖然禽流感與人類流感感染宿主不同,但兩者皆由流感病毒引起。禽流感主要由H5N1、H7N9 等病毒造成,人類流感則以H1N1 為主。在防治、防疫部分,禽流感以禽類隔離與撲殺為主;人類流感則透過口罩、社交距離及疫苗接種等公共衛生措施來降低傳播風險。對流感議題感興趣的讀者,也可以再翻翻2 月號,或許會帶來不同的視角及啟發。
還記得2023 年國家同步輻射中心迎來30 週年的紀念嗎?在去(2024)年6月號,《科學月刊》也特別花了一些篇幅介紹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(National Synchrotron Radiation Research Center, NSRRC)的設施以及談論同步輻射技術。不過,當時編輯部在參訪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時,深感其中蘊藏的科學研究遠超過我們當時的報導範疇,篇幅之外仍有許多令人驚豔的發現。
因此,本期我們將帶領讀者進一步探索臺灣同步輻射的研究與多元應用。在這期封面故事中,我們分別從生物、化學、天文等不同領域,剖析同步輻射在其中的貢獻。像是如何透過同步輻射解析病毒結構,加速疫苗和藥物傳遞系統的開發;如何運用同步輻射解析電化學反應機制,推動材料研究;以及用同步輻射探索星際冰晶,更吸引了各國學者前仆後繼前來臺灣進行同步輻射研究。讓同步輻射,成為另類的臺灣之「光」。
作者簡介
雜誌簡介
科學是什麼?是地表萬物造就出的各種現象?是探究人體結構表徵系統的學問?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模式?還是藉由觀察、進而找出的特定模式或概念?
對《科學月刊》而言,科學,是對真相的渴望。在美俄冷戰、日本也因政變而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,一群在美的臺灣留學生,日日面對、接觸著最前端的知識與新穎的技術,卻有感自身曾生活的土地所欠缺的,不只是教育,更是對科學真理的無知。遂以懷抱「科學報國」的心情創辦《科學月刊》,期望承先啟後,孕育一株名為科學的幼苗。
走在世界前端、傳播歷史各大科學事件,帶領著臺灣科學脈絡的《科學月刊》已邁入第50年頭。細數這18000多個日子裡,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,更豐富了《科學月刊》的靈魂。未來,《科學月刊》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,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。
科學是什麼?是地表萬物造就出的各種現象?是探究人體結構表徵系統的學問?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模式?還是藉由觀察、進而找出的特定模式或概念?
對《科學月刊》而言,科學,是對真相的渴望。在美俄冷戰、日本也因政變而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,一群在美的臺灣留學生,日日面對、接觸著最前端的知識與新穎的技術,卻有感自身曾生活的土地所欠缺的,不只是教育,更是對科學真理的無知。遂以懷抱「科學報國」的心情創辦《科學月刊》,期望承先啟後,孕育一株名為科學的幼苗。
走在世界前端、傳播歷史各大科學事件,帶領著臺灣科學脈絡的《科學月刊》已邁入第50年頭。細數這18000多個日子裡,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,更豐富了《科學月刊》的靈魂。未來,《科學月刊》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,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