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誌簡介: 美育創刊於民國七十八年三月,系以藝術領域為主軸按月出版之刊物,為符應當今多元社會體系及加強深度與廣度,其出版型態自第一一一期起改版為「雙月刊」,頁數從原五十六頁擴增為九十六頁,並加強教育推廣的功能,以達質與量之兼融並顧。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為開發、保存藝術教育資料,將藝術教育相關資料編印出版,以豐富多元、簡明易懂之文字、影像、聲音、多媒體等方式呈現,以建立「學習社會」的藝文泉源與動力,類別有美育雙月刊、藝術教育叢書,展覽專輯、專案研究報告、教學錄影帶、光碟片等。
簡介
本期內容簡介
百變的魔法石 戲劇教育與課堂教學
Kaleidoscopic Magic Stone Drama Education to Diverse Courses
近年來,隨著新課綱的實施,戲劇教育之理念、策略及方法,被運用在實際教學中的機會大幅提升。除了國中小「藝術領域」及高中「藝術生活」中的「表演藝術」類的課程之外,高中的「彈性學習課程」中,也有戲劇教育之特色課程開設。綜觀目前課程搭配的模式,教師們大多利用戲劇教育融入教學的觸媒反應,產生教學情境的營造、角色扮演的機會與主題再現的效果,而教學現場因為有了戲劇這顆魔法石,進而化解了許多生硬的理論知識,同時也增添了許多教學與學習的樂趣。本期將帶讀者看看魔法石出現在四個不同場域大展身手的方式:
在廣東省深圳市蝸牛社區兒童人文圖書館中,蘇嘉莉及鄧婕老師運用戲劇教育中的元素,將閱讀立體化,對於0 至3 歲的幼童,戲劇化身為影偶,搭配故事說演及英文童謠唱唸,它發揮遊戲和扮演的功能,帶領幼童進行中文繪本的立體化閱讀、英文童謠的唸唱和情境模擬;對於4 至6 歲的兒童,則是借助戲劇教育活動中的動作性和表演性,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表演,激發學生練習語流、聲音與情緒情感表達之間的關係;而對於6 至8 歲的兒童,戲劇教育結合讀者劇場戲劇演出,為學生提供創意寫作和戲劇集體即興創作的機會。在不同的年齡層,戲劇教育都有發揮其高功能性的機會。
當魔法石滾動到了台南女中和台南市美術館,在高中選修課「藝起玩遊戲」的課程裡,戲劇教育活化了美術館中的藝術作品,周維敏老師運用戲劇教育的策略,建構了「小組化」的劇場學習模式,提供學習主題,預設情境及問題設計;以小組模式運作,能使學生共同面對問題、彼此對話、共同參與、共同執行,享受團隊合作的情誼與創作的樂趣。課程從第一階段基本的戲劇遊戲為起點;第二階段則以戲劇形式為主的創作活動來開發戲劇基本能力,包括在肢體、聲音與口語的表達和感官情緒的覺知;第三階段是讓學生參與以導覽演出為主的戲劇設計,將美術館的展品導覽出新世代的新聲音。
當魔法石滾動到了台南家齊高中,曾定璿老師借喻「萬花筒」的角度轉動,所映現的萬千變化,好比戲劇教育所能「玩」轉出多元文化的視角,引導學生透過感官體驗和角色扮演的方式,深入探索多元文化的價值觀、生活習俗和文化特質,讓學生從單純的文化知識學習,轉變為主動探索和展演;在歷經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詮釋時,也能進一步思考文化差異如何影響人物的思想和行為,戲劇教育成定璿老師「跨文化溝通力」、「英文童書創意閱讀」及「多元文化探索」三門課程的教學標配!
最後一站,當魔法石滾動到了屏東縣至正國中,戲劇教育成為音樂劇練唱前兼顧暖身與暖聲的前戲。黃微惠老師難得遇到音樂課與表藝課連在一起的配課機會,於是選擇以音樂劇西城故事做為呈現的選材,在前期排練中,運用戲劇教育活動,指導學生以玩遊戲的方式背誦台詞和設計動作,而不以傳統刻板的死記或模仿的方式,複製影片中人物的表演。音樂劇則通常沒有指揮,歌唱和舞蹈都得靠演員本身,以及與夥伴之間的合作關係。也因此,當戲劇教育融入音樂劇排練,不僅提升學生演唱的樂趣,也建立了彼此的合作默契,為登台所會面臨到的緊張提供減壓的效果,順利完成演出。
在以上這些魔法石所到之時空,戲劇教育因應不同的教學環境與教育現場,像精靈般發揮出多元奇妙的變身功能,豐富了教育內涵,拓展了教育場域,活化(靈動)了教育理念,期待大家身臨其境,一探究竟!
百變的魔法石 戲劇教育與課堂教學
Kaleidoscopic Magic Stone Drama Education to Diverse Courses
近年來,隨著新課綱的實施,戲劇教育之理念、策略及方法,被運用在實際教學中的機會大幅提升。除了國中小「藝術領域」及高中「藝術生活」中的「表演藝術」類的課程之外,高中的「彈性學習課程」中,也有戲劇教育之特色課程開設。綜觀目前課程搭配的模式,教師們大多利用戲劇教育融入教學的觸媒反應,產生教學情境的營造、角色扮演的機會與主題再現的效果,而教學現場因為有了戲劇這顆魔法石,進而化解了許多生硬的理論知識,同時也增添了許多教學與學習的樂趣。本期將帶讀者看看魔法石出現在四個不同場域大展身手的方式:
在廣東省深圳市蝸牛社區兒童人文圖書館中,蘇嘉莉及鄧婕老師運用戲劇教育中的元素,將閱讀立體化,對於0 至3 歲的幼童,戲劇化身為影偶,搭配故事說演及英文童謠唱唸,它發揮遊戲和扮演的功能,帶領幼童進行中文繪本的立體化閱讀、英文童謠的唸唱和情境模擬;對於4 至6 歲的兒童,則是借助戲劇教育活動中的動作性和表演性,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表演,激發學生練習語流、聲音與情緒情感表達之間的關係;而對於6 至8 歲的兒童,戲劇教育結合讀者劇場戲劇演出,為學生提供創意寫作和戲劇集體即興創作的機會。在不同的年齡層,戲劇教育都有發揮其高功能性的機會。
當魔法石滾動到了台南女中和台南市美術館,在高中選修課「藝起玩遊戲」的課程裡,戲劇教育活化了美術館中的藝術作品,周維敏老師運用戲劇教育的策略,建構了「小組化」的劇場學習模式,提供學習主題,預設情境及問題設計;以小組模式運作,能使學生共同面對問題、彼此對話、共同參與、共同執行,享受團隊合作的情誼與創作的樂趣。課程從第一階段基本的戲劇遊戲為起點;第二階段則以戲劇形式為主的創作活動來開發戲劇基本能力,包括在肢體、聲音與口語的表達和感官情緒的覺知;第三階段是讓學生參與以導覽演出為主的戲劇設計,將美術館的展品導覽出新世代的新聲音。
當魔法石滾動到了台南家齊高中,曾定璿老師借喻「萬花筒」的角度轉動,所映現的萬千變化,好比戲劇教育所能「玩」轉出多元文化的視角,引導學生透過感官體驗和角色扮演的方式,深入探索多元文化的價值觀、生活習俗和文化特質,讓學生從單純的文化知識學習,轉變為主動探索和展演;在歷經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詮釋時,也能進一步思考文化差異如何影響人物的思想和行為,戲劇教育成定璿老師「跨文化溝通力」、「英文童書創意閱讀」及「多元文化探索」三門課程的教學標配!
最後一站,當魔法石滾動到了屏東縣至正國中,戲劇教育成為音樂劇練唱前兼顧暖身與暖聲的前戲。黃微惠老師難得遇到音樂課與表藝課連在一起的配課機會,於是選擇以音樂劇西城故事做為呈現的選材,在前期排練中,運用戲劇教育活動,指導學生以玩遊戲的方式背誦台詞和設計動作,而不以傳統刻板的死記或模仿的方式,複製影片中人物的表演。音樂劇則通常沒有指揮,歌唱和舞蹈都得靠演員本身,以及與夥伴之間的合作關係。也因此,當戲劇教育融入音樂劇排練,不僅提升學生演唱的樂趣,也建立了彼此的合作默契,為登台所會面臨到的緊張提供減壓的效果,順利完成演出。
在以上這些魔法石所到之時空,戲劇教育因應不同的教學環境與教育現場,像精靈般發揮出多元奇妙的變身功能,豐富了教育內涵,拓展了教育場域,活化(靈動)了教育理念,期待大家身臨其境,一探究竟!
作者簡介
雜誌簡介
美育創刊於民國七十八年三月,系以藝術領域為主軸按月出版之刊物,為符應當今多元社會體系及加強深度與廣度,其出版型態自第一一一期起改版為「雙月刊」,頁數從原五十六頁擴增為九十六頁,並加強教育推廣的功能,以達質與量之兼融並顧。
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為開發、保存藝術教育資料,將藝術教育相關資料編印出版,以豐富多元、簡明易懂之文字、影像、聲音、多媒體等方式呈現,以建立「學習社會」的藝文泉源與動力,類別有美育雙月刊、藝術教育叢書,展覽專輯、專案研究報告、教學錄影帶、光碟片等。
美育創刊於民國七十八年三月,系以藝術領域為主軸按月出版之刊物,為符應當今多元社會體系及加強深度與廣度,其出版型態自第一一一期起改版為「雙月刊」,頁數從原五十六頁擴增為九十六頁,並加強教育推廣的功能,以達質與量之兼融並顧。
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為開發、保存藝術教育資料,將藝術教育相關資料編印出版,以豐富多元、簡明易懂之文字、影像、聲音、多媒體等方式呈現,以建立「學習社會」的藝文泉源與動力,類別有美育雙月刊、藝術教育叢書,展覽專輯、專案研究報告、教學錄影帶、光碟片等。
本雜誌收錄卷期
(目前共有62刊)